洛阳二程和程姓
已有 3441 次阅读 |1个评论 | 2015-04-04 16:25:36

  洛阳二程和程姓  

       

  二程,即北宗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程颢、程颐兄弟,他们同为理学创始人之一。

 

  程颢(1032—1085)字伯淳,世称明道先生;程颐(1033—1107)字正叔,世称伊川先生。

       

  程氏乃黄帝后裔。重、黎之后世袭日正(管祭天地),周成王时,日正乔伯(又名伯符)任大司马,因献三异之瑞(井里之璞、泰山器车、异亩之禾——周公为之曾作《嘉禾》)始有蒲壁朝封于程国,是为程伯,子孙因以为姓。

 

  程国,据《中国历史地名辞典》“在河南洛阳市东”或“咸阳东北”,而据刘昭《补汉志》及唐宰相世系表皆言洛阳有上程聚,洛志指出上程在东宫西北,晋时聚也。上程与陕西程邑区列。程颐印铭也明白指出:“我祖乔伯,始封于程,及其后世,以国为姓。惟我皇考,卜居近程,復爵为伯,子孙是称。程伯之后,崇宁癸未二月丁卯,颐铭”。这是程颐之父为开国伯,卜居洛阳天门街履道坊,所以“近程,即程国附近,故程始起源于洛阳。

 

  周宣王时程伯休父为大司马,长子仲庚以后以官为姓,开司马氏之祖;次子仲辛以国为姓,仍为程氏,历代蕃衍传承到二程之父程王向已100代了,是为上世系。

 

  程颢、程颐写文章常称祖籍“中山之博野”(河北)而后人自称徽人,原因是东晋程元谭被封赐于歙县篁墩;五代时程秀从篁墩迁往博野,其孙程羽——即二程的高祖仕宋,卜居陕西醴泉,因宋太宗赐第京师泰宁坊,开始遂为河南人。二程曾祖程希振为虞部员外郎,赐第洛阳天门街履道坊,二程祖父程遇生于洛阳,终于湖北黄陂县令任上,二程之父在黄陂寓居数年,补旧臣之后,任黄陂县尉,二程生于黄陂城南门外百步的濠水之阳。程王向任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时,“假倅”(兼辅)南安军事,这时周敦颐任南安司户参军。程王向视周敦颐气貌非常,“与语果知道者,因与为友,令二子师事之,”这时程颢十五岁,程颐十四岁,他们“闻周茂叔论道,遂厌科举之业,慨然有求道之心。”

 

  二程为求道,先“未知其要,泛滥于诸家,出入于老、释者几十年,返求六经而后得之。明于庶物,察于人伦,知尽性至命,必本于孝悌,穷神知化,由通于礼乐,辩异论似是之非,开百代未明之惑……。”成为理学之宗。

 

  理学,亦称道学,宋明儒家哲学思想,因宋儒多言理而得名。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张载(二程的表叔)、邵雍等,至南宋由二程的第四代弟子选朱熹而集大成,因二程、朱熹贡献突出,影响面广,理学被称为二程理学和程朱理学。

       

  程颢26岁举进士,一生多从事政治活动,在户县、上元县主簿,晋城县令,建立伍保制度,提倡文化教育,政绩突出,调任京官太子中允,监察御史里行。王安石变法,他“首为异论”,指责变法“用贱凌贵,以邪妨正”,历数“辅臣不同心、小臣与大计、公论不行、青苗取息,卖祠部蝶、差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、京东转运使剥民希宠不加黜责,兴利之臣日进,尚德之风浸衰”等十余事,未引起重视,程颢上书,及面请十数,言既不行,恳求之补,神宗不许,遂阖门待罪。神宗“命执政除先生监司差权发遣京西路提点刑狱,”累请得罢,既而神宗手批,暴白同列之罪,独于先生无责,改差签书镇宁节度判官事”,因父老退,程颢“遂求监局以便亲养,及罢归”,在洛阳讲学十余年,从学者众,朱光庭“如坐春风”典故发生于此。以后又知扶沟数年,任奉议郎汝州酒税、承议郎等,1085年神宗死后宣仁皇后听政,司马光回朝任门下侍郎,召程颢为宗正寺承,程颢未行患病而死,时年53岁。

 

  程颢的学说本于孟子,也吸收了庄子的思想。他以“理”为宇宙的本原,说:“天者,理也”,“吾学虽有所授受,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。”认为理散在万事之中,又可复合为一,不增不减,为永恒的绝对存在。“万物只是一个天理,己何与焉?”理即形而上的道。又提出“天人一本”,本于“仁”。仁既为理或道的体现,又为人的心性所本。达到仁的境界,也就是“天人无二”。强调“识仁”,学者须先识仁。仁者,浑然与物同体,义礼智信皆仁也。识得此理,以诚敬存之而已。通过内心“诚敬”的体认功夫,排除私念,心不动于外物,直至内外两忘,寂然无事(即“定性”)则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。至此境界即为“穷理”,亦为“尽性”、“至命”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,三事一时并了,元无次序。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,若穷得理,则性命亦可了。认为穷尽“天理”,恢复“天性”,认识“天命”三位一体。著作有《识仁篇》、《定性书》等,连同他的讲学语录、书信、表疏、诗铭、文章,连同程颐的著作被后人合编为《二程全书》(或《二程集》)。

 

  程颐十八岁上书仁宗皇帝劝以“王道为心”后,由司马光、吕公著荐为崇政殿说书,议论褒贬,无所显避。他和苏轼一度各立门户,两家门下迭起标榜,并于1087年管勾西京国字监,1090年丁忧弃官。1092年任直秘阁,判西京国字监,宋哲宗“绍圣间,以党论放归田里”,1097年11月送涪州编管,1099年写成易传,1100年正月徽宗即位移峡州,四月还洛,复官宣议郎,1103年4月,“因奸党论荐得官”,“追毁出身以来文字,迁龙门之南,陆浑耙楼山下,止四方学者,1007年卒于家中。程颐一生主要致力于理学研究,讲学达30余年。他认为“理”是宇宙之根本,“万物皆是一理”,“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。理亦即道”,“天有是理,圣人循而行之,所谓道也”,认为理或道主宰气”,一阴一阳之谓道。道非阴阳也,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”,阴阳是气,而气只所然受道(理)的支配。主张人性包括天命之性(“理性”)和气质之性(“才”)。强调变化气质,灭私欲,则天理自明矣。注重“居敬穷理”的修养方法。“敬”是心的专一不二,“不之东,也不之西,如是则只是中”。中即能恰当地反映外物。他说:“涵养须用敬,进学则在致知。”致知在格物,格物既久,豁然贯通,心中之理彰明,即可达到“物我一理”,“与理为一”的境界。程颐与程颢以聚众讲学为已任,他们的足迹踏遍河洛大地,他们的声望很高,求学者络绎不绝,弟子众多,知名姓考70余人。程颐的著作主要有《勿传》、《颜子所好何学论》,后人辑有《遗书》、《外书》、《粹言》、《文集》、《程氏经学》、《二程集》等。

 

  宋元祐五年,程王向卒,哲宗赐地120亩,购赡茔田1000亩,二程死后葬于先茔(程园)之次。宋宁宗嘉定十三年(1221年)正月十六诏明道谥曰纯,伊川谥曰正;宋理宗淳祐六年(1246年)二月,封明道为河南伯,伊川为伊阳伯;元文宗至顺元年封明道为豫国公,封伊川为洛国公。

 

  嵩县程村是二程生前最后居住地,也是二程后裔世居之地。元仁宗时在程村建“两程祠”。明代宗(朱祁钰)景泰六年(1455年),诏封田湖程村为“两程故里”扩建“两程祠”;明英宗(朱祁镇)天顺六年,敕建“两程故里”石坊于村东一公里官道上,钦定凡路过此处者,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,婚丧嫁娶者不得奏乐、鸣炮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6年),将二夫子进儒为贤,位列汉唐诸儒之上,赐“学达性天”匾额;清乾隆十六年(1751年)三月十八日,诏命御祭二程夫子;清光绪二十七年九月,光绪皇帝、慈禧太后游龙门敕礼亲王谒两程祠,御书“伊洛渊源”、“希从颜孟”二匾悬挂于伊洛渊源祠。

 

  二程理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,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,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国家的统一、民族的团结、家庭的和睦、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,对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同时对我们今天实现安定团结、构筑和谐社会、实现国家统一以及发展我市旅游业,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 

  二程的后裔现在分布很广,遍布十余个省市。北宋末年,金人南侵,二程子孙主要向南迁徙,如程颢的长子端本及子孙居桐庐、祁门,次子端懿及子孙居建康(南京)、四川、广东和河南濮阳;程颐长子端中迁池州、知六安州,抗金中死节于难,子孙迁休宁、歙县、北京、四川、湖北孝感、黄冈、英山、山东菏泽、浙江绍兴、河南兰考、唐河县等地,次子端辅居金城(江苏句容),后有迁山东曹州的;三子端彦迁池州、后代迁山西长子、耒西、河南孟县、济源及睦州、陆县、孝感的。从程颐八代孙程德用(元吏部尚书)返回嵩县程村守业开始,由这里向四方蕃衍,洛宁万庄和太原的程姓是颐十二代孙迁去的。

 

  据嵩县程谱看,来这里续谱认根有记载的,涉及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广东、湖北、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内蒙、天津等省市和韩国;仅河南省内就遍布伊川、洛宁、卢氏、新安、孟津、偃师、栾川、陕县、灵宝、洛阳、登封、宝丰、郏县、商城、邓州、禹州、上蔡、荥阳、延津、泌阳、济源、滑县、濮阳、兰考、中牟、太康、夏邑、鲁山、唐河县、修武、巩义、睢县、密县、宁陵、鄢陵、鄢城、襄城、辉县、封丘、长葛、清丰等县。近二十年来,各地程姓子孙每逢清明节,从各地乘车扶旗到伊川程园扫墓,场面非常壮观。每年冬至,外地程姓子孙远道而至两程故里两程祠朝拜二程夫子、举行祭奠活动,程村两委在经济极度困难条件下,多年修复祠院,几经申报被河南省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对“回来”祭扫的亲族在人力物力上予以接待。远在韩国的程姓也经常千里迢迢回乡祭祖,并有捐赠,在程园增修设施,说明子孙后代远在天涯,根在河洛。

 

0

他们来看过...

评论 我要评论